创业之前

这篇文章改编自 Sam Altman 在斯坦福大学创业课上的客座讲座。虽然主要是为大学生准备的,但其中很多内容对各个年龄段的潜在创业者都适用。


作为父母,给孩子建议时总会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我的孩子还小,但我可以想象等他们上大学时,我会跟他们分享哪些创业经验,而这些也正是我今天要告诉你们的。

创业充满了违反直觉的地方,原因可能是创业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但不管怎样,创业就像滑雪一样,你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直觉。

初学滑雪时,人的本能是向后倾斜身体来减速,但这样反而会失控地快速下滑。所以学习滑雪的重点之一,就是克服这种本能冲动。虽然最终你会养成新的习惯,但起初还是需要刻意练习。当你开始滑下山坡时,脑子里要记住一系列注意事项。

创业和滑雪一样不自然,因此也有类似的备忘录。接下来,我会告诉你们创业准备阶段应该记住的第一部分内容。

反直觉

创业备忘录的第一条,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创业充满了反常规的地方,如果完全相信自己的直觉,你会犯下很多错误。哪怕你只记得这一点,至少在犯错前也会有所顾忌。

我在管理 Y Combinator 时常开玩笑说,我们的职责就是告诉创始人一些他们会置之不理的忠告。一茬又一茬的创业者,虽然 YC 合伙人苦口婆心提醒他们可能犯的错误,但创始人们还是不以为意。一年之后,他们又后悔地说"当初真该听你们的建议"。

创始人为什么对合伙人的建议充耳不闻?这就是违背直觉的观点的特点:它们与你的直觉相悖,看似荒谬可笑,所以你的第一反应自然就是对其不屑一顾。事实上,我半开玩笑的评论不仅概括了 Y Combinator 的困境,更折射出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创始人的直觉总能给出正确答案,他们也就不需要我们了。人们需要旁人给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见解。这就是为什么滑雪教练大有人在,跑步教练却不那么吃香。

但是,对于看人,你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年轻创业者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这方面考虑得不够周全。他们与一些表面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内心又有些疑虑的人合作。后来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懊悔地说"我早就觉得此人有点不对劲,但看在他那么厉害的份上就忽略了"。

如果你在考虑与某人共事,不管是联合创始人、员工、投资者还是收购方,一旦对他们有所保留,请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你觉得某人不诚实、虚伪或小人得志,千万别视而不见。

在择人这个问题上,我支持你自私一点。选择那些你由衷喜欢且相处时间够长、有把握的人一起工作吧。

专业

第二个违背常理的观点是,对创业有深入了解并不十分重要。创业成功的秘诀不在于成为创业专家,而在于成为用户专家,深刻理解并解决用户的问题。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并非源于创业专业知识,而是尽管作为一个创业新手,却真正洞察用户需求。

如果你对天使轮融资一无所知,不必介怀。这些东西可以在需要时学习,用过即忘。

事实上,我担心学习创业机制的细节不仅没必要,可能还有点危险。如果我遇到一个本科生精通可转换票据、员工协议甚至FF类优先股,我不会认为"此人远超同龄人",反而会警铃大作。因为年轻创业者的另一个典型错误是照本宣科创业:想个似是而非的点子,高估值融资,租个炫酷办公室,招一帮人。表面上像那么回事,但下一步就是 gradually realize how completely fucked they are(逐渐意识到自己完全玩砸了),因为他们只是在模仿创业的形式,却忽视了最本质的一点:创造人们真正需要的产品。

游戏

我们经常看到初创公司的年轻创始人只是在模仿创业的过程,以至于我们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过家家"。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原因所在。年轻人会去机械化地完成创办创业公司的步骤,是因为在那之前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比如想想你为了考上大学都需要做些什么,各种课外活动,没错吧。甚至连大学课程中的大部分作业也像"跑圈"一样不着边际。

我无意批评教育体系,因为学习的过程中总难免有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而且如果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人为制造一些考试内容也是无可厚非的。

我承认我在大学时也这么干过。我发现很多课程可能就那么二三十个考点,我备考的方式不是真的去掌握课堂知识,而是提前把题目和答案准备好。走进考场时,我最大的感受不是紧张,而是好奇哪些题会中。考试就像个游戏。

年轻人受这样的教育长大,创业时第一反应就是琢磨怎么玩好这个新游戏,这很正常。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融资似乎就是衡量创业成败的标准(典型的新手错误),所以他们总想知道说服投资人掏钱的诀窍。我们告诉他们,获得投资的最佳途径就是把公司做好,保持高速增长,然后如实告诉投资人。接着他们又来问如何实现高速增长。我们的回答很简单:创造出用户想要的产品。

所以YC合伙人和年轻创始人的对话常常是这样的——创始人问"我们应该怎么……",合伙人答"其实你只需要……"

为什么创业者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我发现,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总想找捷径。

所以,关于创业,还有第三点违反直觉的事要记住:创业是投机取巧行不通的地方。如果你进了大公司,玩点办公室政治或许还有用。公司制度漏洞百出,你搞搞人际关系、装装样子,没准还能往上爬。[2]但创业公司不吃这套,你面对的不是老板,而是用户。用户只在乎你的产品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创业如同自然法则一样冷酷无情,你的产品有多少价值,公司就能做多大。

问题在于,忽悠投资人还是有点作用的。如果你特别会忽悠,至少可以骗到一两轮融资。但那样做并不符合你的利益,公司终究难逃一死,你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所以别费心找诀窍了。创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也有捷径,但相比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那都是次要的。一个虽然一窍不通融资,但创造了用户喜爱的产品的创业者,比起那些融资高手但用户增长曲线平平的人更容易获得投资。更重要的是,有了好产品的创业者在拿到钱后更有可能继续成功。

尽管从某种角度看,这算个坏消息——你失去了最厉害的武器——但我觉得,没了投机取巧的余地反倒让人兴奋。努力工作就能胜出,哪怕世上只有一个这样的地方,那也很令人振奋了。想象一下,如果整个世界都像学校和大公司一样令人沮丧——不是被迫把时间浪费在虚头巴脑的事情上,就是输给那些愿意这么干的人。[3]如果我大学时就意识到,现实世界并非每个角落都让投机者占便宜,而且有的地方根本不吃那一套,我该有多开心啊。事实就是如此。职业选择时,这种差异是最值得考虑的因素之一。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成功法则,你想靠什么样的法则成功?[4]

消费

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四个反直觉观点:创业公司需要全身心投入。如果你决定创办一家公司,它将以你无法想象的程度占据你的生活。如果你的创业成功了,它将长期占据你的生活:至少几年,甚至十年,也可能是你职业生涯的全部。所以这里存在真正的机会成本。

拉里·佩奇的生活看似令人羡慕,但其中有些方面并非如此。基本上,他从 25 岁开始就全速前进,此后似乎从未停下脚步喘口气。谷歌帝国每天都会发生新的变故,作为 CEO 他必须亲自处理。即使休假一周,也会积压大量烂摊子。他必须毫无怨言地承担这一切,一方面作为公司领袖,他不能表现出恐惧或软弱,另一方面亿万富翁诉苦艰难生活很难得到同情。这产生了一个奇特的副作用,成功创业者的艰辛几乎不为外人所知。

Y Combinator 资助了几家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每一位创始人都表示,日子从未变得更轻松。问题的性质会变化,你可能从担心工作室公寓的空调坏了,变成伦敦办公室的建设延期。但烦恼的总量从未减少,反而有增无减。

创办成功的创业公司就像生孩子一样,按下按钮就会不可逆转地改变你的人生。虽然要孩子是件美好的事,但许多事在生孩子前比生孩子后更容易,而这些经历会让你成为更好的父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会推迟按下这个按钮。

然而,许多人似乎认为应该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这是疯了吗?大学方面在想什么?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提供避孕措施,却在左右开弓地建立创业项目和孵化器。

平心而论,大学在这方面也是身不由己。许多新生对创业感兴趣,大学理应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做准备。想创业的学生希望大学传授创业知识。无论能否做到,大学都面临着声称有此能力的压力,否则可能会流失申请者。

大学能否教会学生创业?既可以,也不可以。大学可以教授学生创业知识,但正如我之前所说,这并非你真正需要了解的内容。你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而这只有在创业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5] 创业是一件只能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学习的事情,在大学里根本无法实现。正如我刚才解释的那样,创业会完全占据你的生活。作为学生,你不可能真正开始创业,因为一旦投入创业,你就不再是学生了。你可能名义上还是学生,但那也持续不了多久。[6]

面对这种二选一的局面,你应该选择哪条路?是做一个真正的学生,暂不创业;还是全身心投入创业,告别学生生涯?我可以为你解答。不要在大学期间创业。如何创业只是你努力解决的一个更大问题的一部分:如何拥有美好的人生。虽然对许多有抱负的人来说,创业可以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但 20 岁并非最佳时机。创业如同一次残酷而迅速的深度优先搜索,而大多数 20 岁的年轻人更应该进行广度优先搜索。

你在 20 出头时可以做一些之前或以后难以做到的事情,比如心血来潮就全身心投入一个项目,或者花极少的钱悠闲地环游世界。对缺乏抱负的人而言,这就是令人生畏的"无法启程";但对志向远大的人来说,这种探索的经历无比宝贵。如果你在 20 岁就创业并获得巨大成功,你可能再也无缘这些经历了。[7]

马克·扎克伯格永远没机会在异国他乡随性漫游了。他可以做一些常人难以企及的事情,比如包机飞往世界各地。但成功剥夺了他生活中很多意外和偶然的可能。Facebook 掌控着他的生活,正如他掌控着 Facebook 一样。尽管被视为毕生事业的项目完全主导人生是一件很酷的事,但人生中的偶然性也有其优势,尤其是在年轻时更应该给机会一些意外惊喜,这也让你在选择人生方向时有更多可能。

你在 20 岁选择不创业,并不意味着要牺牲什么。恰恰相反,推迟几年再创业,你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万一你在 20 岁时一个兴趣项目像 Facebook 一样大获成功,你将面临是否全力以赴的抉择。但创业成功通常需要创始人的夙兴夜寐和全心投入,在 20 岁就这样做实在是不明智。

尝试

创业是否适合所有年龄的人尝试?我意识到我已经把创业描绘得很艰难了。如果还不够强调,那我再说一遍:创业真的非常困难。如果太难了怎么办?你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这一挑战?

第五个违反常规的观点给出了答案:你无法预先判断。你之前的人生经历或许让你对成为数学家或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前景有所了解。但除非你的人生经历非常不同寻常,否则你很少有机会做类似创业者的事情。创业将使你发生巨大改变。因此你需要评估的不仅是现在的自己,还包括你将来可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而这一点又有谁能预测得到呢?

在过去的9年里,我的工作就是预测人们是否具备创办成功创业公司的条件。判断他们有多聪明并不难,大多数读这篇文章的人在这方面都够格。难的是预测他们的韧性和抱负。可能没人比我更有经验去尝试预测这些,所以我可以告诉你,即使是专家也无法准确判断。我已经学会了对每一批创业公司中哪些会脱颖而出保持开放态度。

创业者有时自以为了解自己。有的人来时确信自己能轻松地在 Y Combinator 中表现出色,就像迄今为止在人生中遇到的为数不多的简单考验中表现出众一样。另一些人则怀疑自己为何能入选,担心YC 会发现录取他们的失误。但创始人的初始态度与公司的表现之间几乎没有关联。

我了解到在军队中也有类似情况——夸夸其谈的新兵并不比沉默寡言的新兵更加坚韧。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一样的:他们面临的考验与之前人生经历中的考验截然不同。

如果你非常害怕创业,也许你不应该去做。但如果你只是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胜任,那么尝试一下是唯一的方法。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创意

如果你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创办一家初创公司,那么你在大学期间应该注重两件事:想法和联合创始人。而获得这两者的方法是相同的。这就引出了我们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与直觉相悖的观点:获得创业灵感的方法不是刻意去思考创业点子。

我已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探讨这个问题,所以我不会在这里赘述。但简而言之,如果你有意识地努力思考创业点子,你想出的点子不仅是坏的,而且听起来还很合理,这意味着你会在意识到它们是坏主意之前浪费大量时间。

获得好的创业点子的诀窍是退一步。不要有意识地努力去想创业点子,而是要让你的大脑成为那种创业灵感会不知不觉中萌生的类型。事实上,你甚至一开始都没有意识到它们就是创业点子。

这不仅是可能的,苹果、雅虎、谷歌和Facebook最初都是这样开始的。它们一开始都不是立志要成立公司,而只是副业项目。最好的创业公司几乎都是从副业项目起步的,因为伟大的创意往往如此出人意料,以至于有意识的思考会将它们排除在公司选项之外。

那么如何让你的大脑成为能够不知不觉中孕育创业点子的类型呢?第一,学习大量重要的事物;第二,与你欣赏和尊重的人一起解决你感兴趣的问题。顺带一提,第三点也同时是你获得联合创始人的方式。

我第一次写这段话时,用的是 "在某些技术上做到优秀" 而不是 "学习很多重要的事情"。但那个说法虽然足够,却太狭隘了。Brian Chesky和Joe Gebbia的与众不同之处不在于他们是技术专家,而在于他们擅长设计,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组织团队,推动项目进展。所以你不一定非得从事技术工作本身,只要你解决的问题足够具有挑战,能让你不断进步就行了。

这些都是什么样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很难给出答案。历史上有许多年轻人致力于研究重要的问题,而当时其他人,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并不认为这些问题重要。但另一方面,历史上更多的例子是,父母认为孩子在浪费时间,而且他们是对的。那么,如何判断你是否在研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呢?[8]

我知道我是如何判断的。真正的问题是有趣的,而我又是个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人,哪怕别人不关心(事实上,如果别人不关心就更好了),即使是所谓的"重要"的事情,如果我觉得无聊,也很难强迫自己去做。

在我的生活中,有无数个例子表明,我做某件事只是因为它看起来很有趣,但后来发现它在现实世界中非常有用。就连 Y Combinator 本身,我创办它也只是因为它似乎很有趣。所以我似乎有一种内在的指南针在指引我。但我不知道其他人脑子里是怎么想的。也许我再多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可以总结出一些识别真正有趣问题的方法,但目前我能给出的最好建议是,如果你对真正有趣的问题有鉴赏力,那就尽情地追随这种兴趣吧,这是为创业做准备的最佳方式。事实上,这可能也是人生的最佳方式。[9]

尽管我无法对什么是有趣的问题做出普遍的解释,但我可以告诉你其中的一大部分。如果你把技术想象成一种分形图案般扩散的污点,每个边缘上移动的点都代表着一个有趣的问题。因此,让自己站在某项技术的最前沿,用 Paul Buchheit 的话说就是"生活在未来",这是一个保证让你拥有优秀创业灵感的方法。当你达到那个境界时,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想法,对你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们就是创业点子,但你会知道它们是应该存在的东西。

举个例子,90 年代中期在哈佛,我朋友 Robert 和 Trevor 的一位研究生同学编写了自己的 VoIP 软件。他并不想把它当作创业项目,也从未尝试将其商业化。他只是想在不付长途费的情况下和在台湾的女朋友通话,作为网络领域的专家,他认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很明显就是把声音转换成数据包通过互联网传输。除了和女朋友通话,他再也没用那个软件做过别的,但这正是最佳创业项目的起步方式。

所以,如果你大学期间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最优方案并非修读某种聚焦"创业"的新型职业教育,而是选择经典的、为求知而学习的大学教育。如果你大学毕业后想创业,你在大学期间要做的就是学习强大的东西。如果你有纯粹的求知欲,听从内心所想,你自然会去学习这些东西。[10]

创业中真正重要的要素是领域专长。成为 Larry Page 的方法就是成为搜索领域的专家,而成为搜索专家的途径是由真正的好奇心驱动,而非其他动机。

创业的最佳状态,不过是把好奇心作为一种潜在动机。如果你在学习过程接近尾声时才引入这种动机,你会做得最出色。

所以,给年轻有志创业者的终极建议可以浓缩为三个字:多学习。

注释

[1] 一些创始人比其他人更善于倾听,而善于倾听往往能预示成功。我对 YC 孵化期间的 Airbnb 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他们聆听时是多么的专注。

[2] 其实,内部低效正是创业公司存在的原因之一。如果大公司没有受到内部低效的困扰,它们的效率会成比例地提高,那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就会大大减少。

[3] 创业初期,你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去做一些琐碎的工作,但这些工作虽然平凡,却不是毫无意义的。

[4] 如果你真正的理想就是钻系统的空子,那么管理咨询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5] 公司也许还没有正式注册,但如果你开始获得大量用户,那你实际上已经开始创业了,不管你自己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6] 大学无法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优秀的创业者,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它们同样也无法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优秀的员工。

大学"培养"学生成为员工的方式,是通过实习项目把任务交给公司来完成。但你不可能为创业公司做类似的事,因为如果学生们做得太好,按照创业的定律,他们将永远不会回到学校。

[7] 查尔斯·达尔文 22 岁时收到邀请,受邀作为博物学家登上 HMS Beagle 号远航。他之所以能接受这份邀请,只是因为当时他无所事事,甚至到了让家人担心的地步。然而,如果他没有踏上这趟旅程,我们现在可能就不会知道他的大名了。

[8] 父母在孩子的职业选择上有时会特别保守。有些家长眼中重要的问题,就只包括那些通往医学院的关键路径上的问题。

[9] 我想出了一个判断你是否有鉴赏有趣想法品味的简单方法:看你是否无法忍受那些众所周知的无聊想法。你能忍受去学习文学理论,或者在大公司里做中层管理吗?

[10] 其实,如果你的目标是创业,你完全可以比前几代人更紧密地践行通识教育的理念。过去,学生上大学主要是为了毕业后找份工作,所以他们多少会考虑选修的课程在雇主眼中是什么样子的。更糟的是,他们可能会回避难度大的课,生怕考低分影响自己的 GPA。好消息是:用户根本不关心你的 GPA 有多高。我也从没听说过有投资人会在意这个。Y Combinator 在选拔时当然也从不问候选人在大学里修了什么课,考了多少分。

在此感谢 Sam Altman、Paul Buchheit、John Collison、Patrick Collison、Jessica Livingston、Robert Morris、Geoff Ralston 和 Fred Wilson 审阅了本文初稿。